前面我们聊过了手抄本的发展历程,如何从莎草纸变作羊皮纸,如果从高度装饰化变得重视功能,如何从手工艺术品变作信息承载体等。并且在变化过程中产生出各具特点的手抄本风格,为后世留下弥足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 现代平面设计发展列传
手抄本风云录过去的时间就像一块块被后世加工陈列的压缩饼干,打好包装贴上标签,必要时候按需领取。越早的时候,时间被压缩的越厉害,几万年可能就是一段话,上一回我们就已经从法国南部拉斯柯克斯岩洞里的壁画一“滑”去到“黑暗中世纪”。
△ 手抄本的实现过程 这一切都伴随着时代背景的切换,还有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变化,而平面设计也因此得以缓慢的演进。让平面设计真正走上快车道的其实是印刷术的发明,本次我们就一起来聊聊印刷术的故事。 落后的出版业 在手抄本为主的时代,书籍绝对是奢侈品的存在,根据记录,当时一本 200 页的手抄本需要 4-5 个月才能完成。
△ 羊皮纸手抄本 而且还不是一般人可以从事,起码要有文化基础及美术素养,这样说其实算客气,严格而言当时干这些活的就是如今设计师甚至艺术家一类的人。按深圳当前薪酬标准,一名成熟设计师大致要税前 20k,那么 5 个月单纯人工成本就得 100k。而羊皮纸原料本身就很昂贵,所以成本得再翻一倍变成 200k,如果是公司承接起码得报价 500k,如果是一些名师的大制作,估价 1000k-2000k 也丝毫不夸张。所以那时候夹着一个手抄本去泡妞跟现在开一台玛莎拉蒂效果是差不多的。 这里还有一组数据,就是大致 1400 年前后,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藏书也不过 120 册,整个欧洲最牛逼的藏书家的藏书量也不过 20 本。所以当时的出版业受限于制作效率非常落后,完全无法跟上时代需求。 这种效率的限制除了因为手抄制作之外,就是造纸技术太落后,造纸术由中国人在大致公元 1 世纪发展成熟,当中国人广泛采用 1000 年之久欧洲人还在使用羊皮纸,产量极低,成本极高。欧洲第一家造纸厂在 1276 年的意大利出现,据闻还是阿拉伯人在公元 1000 年左右因为打仗捕获几名中国造纸工匠,由此掌握造纸术,后来阿拉伯摩尔人占领西班牙将技术带了过去。
△ 13 世纪的欧洲造纸工厂 西班牙再折转传到意大利,意大利又再传到法国,慢慢才被欧洲人逐渐掌握,但彼此的水平参差不齐。 萌芽的印刷术 欧洲人掌握造纸术之后,马上进入想方设法去应用的状态,开始探索印刷方法。 所以大约在 1400 前后欧洲开始出现“木版印刷法”,这种印刷方式简单粗暴,就是在一块木板上雕刻上固定的文字与插图内容,然后涂上油墨,将纸覆盖,然后加上适当外力挤压后印刷,所以也叫“固定凸版印刷法”(xylography)。
△ 木板印刷法 xylography 而这种印刷法早在中国唐朝(公元 8 世纪)就已经成熟,也就是“雕版印刷术”,而这种印刷术在中国是结合了印章、拓印与印染技术三者特点融合而成的,最早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公元前 4 世纪-公元前 2 世纪)。所以在造纸与印刷方面,中国一直领先于欧洲很长时间,也由此可以反证当时唐朝综合国力为何强大,文化传播肯定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 中国唐朝的印刷品 我们把镜头移回 15 世纪的欧洲,当时出现的这种“木版印刷术”确实提升了欧洲各国的出版效率,但程度有限,因为做这些木板雕刻本身就很费时间,一本 200 页的书就要雕刻 200 块木板,流程与工艺也繁琐。所以真正的救星其实是“活字印刷术”。 关于这种印刷技术很多国家都声称是自身国家的成就,其中当然就包括我国,但根据整个世界的历史考证而言确实我们中国是比较早的,大致在 11 世纪(北宋)由毕升发明,另外的国家还有法国、荷兰等。
△ 毕升与他的“活字印刷” 但真正能把活字技术发展完善,并且让其成为现代印刷主要方法的人物是德国人,也就是著名的约翰·古腾堡(Johann Gensfleischzum Gutenberg)。
△ 约翰·古腾堡 Gutenberg 古腾堡大侠的奋斗 古腾堡生于 1387 年的德国曼兹(Mainz Germany)。根据历史记录,他的家庭环境不错,属于当时的城市贵族,父亲从事金属制品生意。但关于其早年生活的历史记录极少,假设有估计也是杜撰为主。大致在 1411 年时候曼兹地区发生了一些反对贵族的起义,因此古腾堡去到另一个叫“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的城市,这里据闻还有其母亲家族的房产,所以日子仍旧过得可以。
△ 如今的德国斯特拉斯堡 此时古腾堡已经 26 岁,开始在拉斯堡经营自己的生意,内容主要沿袭父亲过去的经营范围,以加工金属与宝石为主,同时也生产一些镜子,效益不错。因为一直跟金属打交道,此时的古腾堡就开始思索用金属字模来制作活字印刷的问题。随之就是不间断的试验,因为技术问题非常多,比如如何将组合的字模固定,以控制行距,还有金属材料的不停切换,油墨的选择等等。
△ 古腾堡在专研活字印刷技术 不知不觉就折腾了十多年,终于在 1454 年印刷出第一本相对完整的书籍,内容主要节选于《圣经》,史称《三十一行书信集》(thirty-one-line letters of indulgence)。
△ 《三十一行书信集》局部 此书籍成为了西方最早的活字印刷作品,印刷出来的字体大小不太均匀,有大小写区分,甚至还有一些点缀图案,明显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但足以让当时的古腾堡兴奋不已。 这些探索其实花费了古腾堡大量金钱,幸好其生意还不错,并且有遗产做支撑,另外还有一些眼光独到的富商也非常乐意以借贷形式帮助他。因此,有了初步成果后的古腾堡决定在 1450 年到 1455 年期间全身心投入到活字印刷的研究中,成果非凡,终于完全运用活字印刷技术制作出一本完整书籍。就是 1455 年正式成型,著名的《古腾堡圣经》(The Gutenberg Bible)。
△ 《古腾堡圣经》 如今看到这本书籍的照片时候,我们仍然会惊叹不已,其整洁美观程度很高,文字划分为两栏编排,留白空间舒服,插图跟文字也被分开在不同的页面上,阅读体验大大提升。这本书的尺寸不小,30 厘米*40.5 厘米,其实古腾堡在制作此书籍的时候已经不单单是一名技术研究者,同时兼顾了美术排版、设计创作等领域。我们合理的推测应该存在一些艺术指导的合作者与工艺制作的协作者,而古腾堡就类似一位“导演“性质的出品人。
△ 古腾堡当时的印刷工作坊 根据考证,此书当时应该合计制作了 180 本,如今世界现存的完整版只剩 21 本了,被认为是世界最有价值的书籍之一。 古腾堡大侠的贡献 古腾堡顺利完成了第一本完整书籍后可谓一战成名,一下子成为当地流量名人。那些曾经跟他合作的伙伴都察觉到商机巨大,所以利用从古腾堡那里学习到的印刷技术纷纷成立印刷公司,古腾堡却丝毫不介意,甚至还进一步指导他们。
△ 古腾堡在指导同事 因为古腾堡深知仅靠一人之力,在当时那种传播途径单一且缓慢的年代,很难快速普及自己的发明,所以假设有更多的入局者,大家一起将蛋糕做大才是好事。可见成大事者历来都是格局第一,那么古腾堡的“发明”具体是什么呢? 首先,他经过反复的试验,最后采用合金方式制作出一种融合锌与铅等金属的活字字模,感觉其软硬程度最适合。
△ 金属活字字模 这里不得不提为何活字印刷术最后还是在欧洲发扬光大,一个重要原因是欧洲文字都是拼音字母,大小写再加上标点符号不超过 80 个,所以印刷的改革就比中国容易多了。另外古腾堡还改良了印刷材料,因为金属不像之前的木板会吸附墨水,所以墨水需要由水性的改为油性,就是后来所谓的“油墨“,这种油其实就是亚麻仁油,同时混合灯烟黑灰就制成了活字印刷的专用油墨。
△ 古腾堡与同事在研讨 有了活字印刷模式后,自然的一种变化是文字与插图可以进行更灵活的拼合了,这种拼合本质上跟我们如今在 photoshop、ai、cdr 等软件上进行的图文组合操作是一模一样的。所以“版面设计“这个概念可以说就是从活字印刷术诞生后出现的,这样之后不同的排版工匠或者出品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念进行不同的“设计”了。
△ 活字印刷的拼版工作 除了这些之外,古腾堡还根据工程力学等知识设计出一台配合提升活字印刷效率的木制印刷机,有点类似农用的螺旋压机。
△ 古腾堡发明的木制印刷机 古腾堡的这些发明直接大幅度降低书籍成本,同时也大幅度提升了书籍制作效率。根据一些数据考证,从有了“古腾堡活字印刷术”后的 50 年里,欧洲人采用这种方法印刷了近 3 万种印刷物,包含书籍、海报、传单、票据等,数量大致有 1200 万份之多。这样的变化直接让欧洲当时的文盲人数缩减 30%,让欧洲的经济、文化、社会都获得很大的发展。 所以当年活字印刷的出现不亚于如今 5G 技术或者人工智能的出现,是划时代的发明与进化。
△ 古腾堡印刷机的操作过程 那时候已经开始在意大利萌芽的文艺复兴运动还有后来在法国产生的启蒙运动都跟活字印刷的发明有密切关系。 最后 我们如今平面设计中经常提及的“排版设计”(typographic design)这个名词就正是来自于活字印刷的操作工序。而欧洲最早利用排版方式设计带有插图的书籍出现于 15 世纪中期的德国,恰好是古腾堡活字印刷术诞生的 5 年后。其设计师名为菲斯特(AlbrechtPfister),他基于《古腾堡圣经》为底版,增加木刻插图进行拼版印刷。
△ 菲斯特 Albrecht Pfister 这样的方式获得当时社会广泛欢迎,因为木板雕刻插画比在金属雕刻插画更容易,因此很快成为当时主流印刷方式。
△ 菲斯特作品 15 世纪末年德国也由此成为欧洲最重要的印刷工业中心,而伟大的古腾堡在 1465 年去世,埋葬于家乡曼兹一个教堂。 我们本期内容聊到这里,感谢各位,下期再会!